【從世襲取樣到本土自創——用台盒Style見證日本時代】

同仁鳳姐參與包裝設計近三十年,她的文件中還留有每年中秋的禮盒型錄,退休那天,鳳姊細數著中秋禮盒逐年的變化,盒子的結構設計猶如月的盈虧,受到日人商業活動、外來文化衝擊、消費結構改變,規律的隨時代流動,造就豐富多變的台灣美學,一路走向月圓。

 

1995年,日本人的智慧

從前買包裝盒這回事,和印刷廠不大相干,有需求的民眾會直接向「盒仔店」單買盒子;1995年後,台灣從農業轉為工業化型態的社會,民營企業開始快速發展,台廠開始向日本取經,帶回快速方便、一體成型的日式盒體結構,降低了手工、倉儲成本,「盒仔店」逐漸被淘汰。

 

1996年,專利之戰與原創大浪

經過經濟重建後的時代變遷,更多元的紙盒結構不斷被引進,百花齊放之下,少不了一場場的專利戰爭,如清領時期的漳州泉州客家人,自畫地盤,鞏固客源。而在引進、取樣甚至「抄襲」的同時,也逐漸開始有了「原創設計」,此時的台灣設計,依然有著濃濃中國傳統元素、日本殖民符號、舶來品風格。

 

2000年,新島航的勇氣

在後現代主義的浪潮中,台灣終於開始反思本土文化,走向國家認同,此時的設計開始趨向於本土設計師原創。值得一提的是,無論是政體、文化與經濟,台灣的發展密度高且迅速,難以提供優良設計環境足夠長的發展時間(如西方的工業革命),因此在設計爆炸的21世紀,台灣人口裡的「現代設計」免不了帶有相當程度大的西化影子。

 

在現代設計概念萌芽的時期,由於我國經貿的快速成長,商品輸出量亦大為增加,對產品包裝的保護需求也隨之提升,更多元新穎的媒材、介質、結構,也開始被使用在包裝設計上。無論在心境或身境上,此時的台灣包裝設計都得到了更明確的創意與勇氣航道。

 

圖中共有三款橫跨三十年的月餅盒,讀完文章後,你猜的出來他們的年紀嗎?藉這個機會,祝大家中秋節快樂,吃月餅的同時也別忘了最實在的配角「月餅盒」。

 


 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