🌘🌗中秋特輯�.月餅盒裡的台灣史2🌖🌖

【從本土原創到世袋衝擊——用台盒Style見證台灣時代】
包裝能反映台灣社會當下的氛圍,尤其是一般市井小民常用的中秋公版包裝,更能貼近社會現況!「月餅盒裡的台灣史」第二集,帶你一起來看本土化後的包裝樣貌;從不計成本的大鳴大放,到金融海嘯時的捉襟見肘:


▓2002年,紙醉「金」迷▓
台灣分別在日治時期,與解嚴後歷經了兩次本土化運動,除了歷史記載,在設計上尤以最貼近民生的物件——「包裝」更為具體。如90年代末期,政府推行母語政策,民間強調在地關懷,設計開始去日化、去中化,面向台灣原創。如1990「亞洲四小國」年代,台灣經濟起飛,「鑲金ㄟ」的設計蔚為時下潮流,大量的金箔紙元素被運用在禮盒上,體現了「台灣錢淹腳目」的錢潮湧動。



▓2004年,禮多人不怪▓
2000年代民進黨執政,對「多元文化」有進一步的具體措施,成立客委會、正名原民會,並開始以外交手段,追求台灣在國際間的歷史定位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民情趨於多元,中秋已從習俗轉為小確幸,送禮不拘泥月餅柚子;比如在2004年的餅盒裡,你可以發現鳳梨酥、西點、茶葉罐的放置格位,習俗淡化後,取而代之的是中西日台混搭風與送禮者的小心意。




▓2008年,海嘯來襲消耗袋盡▓
大家最熟習的應該是這段歷史吧!第三季金融海嘯於2008年來襲,台灣傳產已無法以過去的專業代工模式來經營,也由於這樣的變局,提供中小企業重新思考的空間與機會。海嘯後的產業發展,開始有了新趨勢,如運用在中秋包裝的展現上,則是以手提盒取代手提袋,解決短期的產能過剩、存貨暴增問題。
❁最後再補充一點有趣的怕大家睡著:
20年前除了包裝不一樣,休假日也不一樣!20年前每週六都要上班,直到後期才改為週休二日,這麼想一想,正在補班的你,是不是好過多了呢(並沒有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留言